建筑师的2024/Architects 2024
2024年,对于建筑师而言,是充满压力和挑战的一年,也是建筑设计行业寻求新突破的关键时期。市场环境的变化、资金压力的增大以及团队成员的调整,无一不在考验着每一位建筑师的智慧与决心。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在逆境中寻找到前行的方向,成为每一位建筑师必须提交的答卷。为此,《建筑技艺》杂志特别关注了来自国企、民企、外企的建筑师团队在这个行业快速下沉的时期,如何思考、应对、突破以及他们对未来的期许。
本期受访人
金年会诚信至上
赵晨,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筑专业总师,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
NO.1
展望未来一年,
对团队的发展有什么期待或计划?
成为会思考的芦苇
2024年转眼已逝,从日常工作而言,仍然是忙碌的一年;就状态来看,是思考力度逐步增加的一年;从行业角度,则是暗流涌动、迎接剧变的一年。
由于许多项目放缓了推进的速度,快速获利的状态不会再有,设计人员难得有了思考的时间。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我和团队也加强了在理论方面的探索和反思。有对经济发展的观查,也有设计理论的探索以及对工作模式的反思。正如帕斯卡所言:“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考的芦苇。”我们争取成为会思考的芦苇,在纷繁复杂的局面中不断坚持和前行。
NO.2

您认为当前建筑设计行业,
最应当深入思考的议题是什么?
建筑师负责制;城市更新
近来行业内一个热门话题就是建筑师负责制。作为资深从业人员,我有幸深度参与了浦东新区建筑师负责制立法的起草、征询、提资、贯宣的过程,深有感触。应该说,经过这么多年的建设,对建筑的数量和速度的欲望远远高于对其品质的追求。相应的建设、管理和运营机制,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所有相关方(包括五方责任人)仍然在一个惯性的轨道上狂奔。
▲2024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国外考察的时候,常被百多年前建筑至今仍然保持活力和优秀的品质所震撼,而我们匆忙赶出来的建筑品质遗憾更多。这既有周期过短、造价限制的约束,更有设计、管理、建设、运营方面缺失、错位、失职的机制问题。国际上建筑师负责制历经许久,是比较成熟的模式,但在国内仍然处于纸上谈兵、初步尝试的状态。虽然我认为所有利益相关方中,改革阻力最小的就是设计方,然而业内也处于迷惑的状态,没有做好思维转型准备和相关能力的储备。所以行业急需从“纸面建筑师”向“过程和结果控制者”的维度转变,“重技术、弱协调、轻管理”的设计模式急需修正。
▲中国建筑学会体育建筑分会2024年会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关于城市更新,回顾过去三四十年的快速建设,尽管成果显著,但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总体而言,行动往往超前于深思熟虑,值得业界同仁深刻反思。在呼应伍江教授关于城市更新见解时,我提出用“匹配”二字作为核心理念:即以“空间”匹配经济活动的需求,以“适宜”匹配富有诗意的人居生活环境,以及以“适度”匹配环境与发展承载力,特别是“适宜”与“适度”,与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现状更为契合。
▲垂直街道(AI生成-城市片段)
NO.3
回顾2024 这一年,
哪些项目最为亮眼?
jinnian金年会
上海世博文化公园温室;上海徐家汇体育中心升级改造;沈阳王家湾冰上运动中心
作为国企大院的建筑师,团队所面临的都是相对大型的公共建筑项目,须处理更复杂的矛盾,扰动因素多,周期更长,计划外的变数也很多。个人的创意在某些阶段是不可控的,需要耐心和坚持。所以也非常羡慕明星建筑师对于中小建筑的充分把控,能够实现设计思想和高完成度。
▲ 上海世博文化公园温室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24年竣工的上海世博文化公园温室,是我多年职业生涯里很有趣的一个项目。这是关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话题,我们把建筑作为自然之诗的载体。项目集结了工业遗存、现代生活、自然生态、绿色发展等众多主题,是技术与艺术碰撞的结晶。建成后成为群众喜爱的打卡点。
▲ 上海世博文化公园温室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由这个“绿色”建筑引发的思考就是当下项目都在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战略。我们反复强调,绿色建筑不是设施堆砌,也不是个别技术专业在后期刷绿、染绿的过程,而是一个从根本、从源头开始的自主设计行为,建立绿色建筑的共识,包括说服决策层,建立标准和协作流程,从而提出可行的技术路线。上海院持续探索引领绿色低碳方面的技术优势,研发内部标准《绿色低碳设计导则V1版》并在院内积极推广。
▲ 《绿色低碳设计导则V1版》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作为上海最大的整街坊城市更新项目,上海徐家汇体育中心在其多年的使用后进行了升级改造,成功开业,其间深受社会各界关注。清退与体育无关的产业,保留原四大主体建筑,保持其经典建筑风格,进行改造和性能提升。塑造整体协调、景观优美、运动氛围活跃的公共开放空间。强调公共空间的共享和活力,释放更多空间用于绿化和户外体育运动。打开界面,将市民引入公园内部,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新建半地下的万体汇形成“运动公园”,增设市民日常喜爱的篮球、羽毛球、足球、乒乓球、排球等室内场地。
▲ 上海徐家汇体育中心升级改造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作为上海院多年前的经典作品,上海体育场整体改造项目在保留原有建筑,实施微创改造;改善用户环境体验;升级节能设备及智能控制系统;保留、梳理场地绿植,统筹绿地和体育活动场地布局;增设雨水回用系统;海绵城市基础设施等多方面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以崭新的面貌展示给公众,并获上海市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更新改造评定铂金奖。
▲ 上海徐家汇体育中心升级改造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改造后的徐家汇体育公园成为卓越的国际赛事枢纽,有温度的城市更新典范以及充满魅力的大众体育乐园。
▲ 上海徐家汇体育中心升级改造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延续上海建筑设计院在体育建筑方面的造诣和专业优势。2024年初,团队在设计竞赛中标的沈阳王家湾冰上运动中心项目,是一个结合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和地方特色的成果。最大的亮点在于,建筑师团队大胆提出采用钢木混合结构体系的设想,也激发了结构工程师创新的灵感,最终以创新的大跨度张弦钢木混合结构完成这一构想。
▲ 沈阳王家湾冰上运动中心项目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我们关注于历史文化、环保与时尚的完美结合,木材深度介入建筑的营造,可以使自身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我们以“公共性”和“参与性”,将最具可达性的优质空间留给市民;以“生态友好”和“自然融合”,将周围的绿地和水系融入建筑景观设计中;以“效率”和“可持续性”,将先进的节能技术和材料应用于建筑的每一个细节。当然主动的绿色低碳措施归结于理性设计的理念,包括形态体量研究,克服夸张造型求异的冲动,以及一系列被动节能措施的釆用。
▲ 沈阳王家湾冰上运动中心项目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该项目是目前得到认证的国内最大单体的超低能耗体育建筑,也是东北地区首个超低能耗体育建筑。项目正进行桩基工程,加快推进中。
▲ 超低能耗体育建筑证书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个人简介 |
赵晨,博士,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筑专业总师,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中国建筑师学会资深会员,国家体育总局体育设施规划设计咨询专家,中国建筑学会体育建筑分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事,上海建委科技委专家库成员,上海绿色建筑协会监事,东南大学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校外指导教师,天津大学专业型硕士生企业指导教师,南京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兼职指导教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硕士联合执导教师。
代表作品
》上海旗忠网球中心
上海旗忠网球中心是亚洲最大的专业网球中心,ATP顶级赛事大师杯举办场馆。主赛场可容纳15000人,其如白玉兰叶片般可开启的屋面为全球首创。主赛场除能举办世界最高级别的网球比赛外,还可用于篮球、排球、乒乓球、体操等比赛,是一座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多功能比赛场馆。
▲ 上海旗忠网球中心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上海旗忠网球中心屋顶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设计草图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沈阳盛京大剧院
原名沈阳文化艺术中心,外形酷似一颗钻石,坐落于浑河之畔,是沈阳城市标志性建筑。由1800座的综合剧场、1200座的音乐厅和500座的多功能厅三部分组成。创造性地将音乐厅至于综合剧场之上,形成立体叠加的功能组合。
▲ 沈阳文化艺术中心 ©刘其华
》苏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苏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总建筑面积约38.6万平方米,是一个集体育竞技、休闲健身、商业娱乐、文艺演出于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型的甲级体育中心。以传统中国园林艺术为典范,现代手法诠释园林意境,以江南地区流畅的河道水系划分出以广场、水景、商业步行空间进行自由灵活组织形态。打造了成为充满活力的全开放式体育公园。
▲ 苏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天目湖WEI酒店
WEI天目湖位于天目湖明珠半岛黄金位置,客房数量有限,与自然融为一体以及精美的细节设计,为高端旅行者提供了一个平和、静谧和让身心恢复活力的氛围。荣获多项精品酒店评审大奖。
▲ 天目湖WEI酒店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雄安新区体育中心
作为雄安新区目前最大的公共设施,雄安新区体育中心有体育场、体育馆和游泳馆组成。被赋予“大型赛事枢纽”、“卓越健康生态”、“厚载文化魅力”、“活力体验地标”的气质与设计愿景。设置双首层的功能格局,营造合理可人的建筑尺度感,消解了超大建筑尺度对于城市的压迫感。屋顶采用具有东方意境的简约几何形态造型,外方内圆,与结构功能完美形成统一。
▲ 雄安新区体育中心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金年会
》宁德三都澳大酒店二期
宁德三都澳大酒店二期位于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处于有“海上天湖”之称的三都澳湾区,主要功能为300间客房的五星级酒店及配套设施,同时配备较大规模的多功能会议厅,总建筑面积67824㎡。空间布局规划以建筑功能院落作为单元,精心组织空间结构关系。院落,作为被明确限定的公共空间及其组合,其界面、联系以及虚实关系共同构成了独特的空间格局。以庭院为核心的院落单元,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群体的空间构架,再现了传统中国园林的意境之美。
▲ 宁德三都澳大酒店二期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编辑:禹 航
校核:王春艺
公众号内容仅供交流学习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发生权属不清导致的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