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塘村位于大河镇东北部。该村东连保华发箐村;南与红岩街道双坝村相邻;西接大河镇渡口村;北与保华镇海螺村接壤。距六盘水市中心城区7公里,大河镇政府驻地5公里。总面积15.2平方公里。截至2024年5月全村下辖12个村民组,有户籍人口1007户4357人;辖区内长期居住着彝、苗、回等少数民族,全村少数民族1397人,少数民族占比32.06%,2017年11月,渔塘村获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 渔塘村属于非贫困村,同时也属于城市拓展规划区,区域范围内在建项目有渔塘北路、渔塘西路、麒麟北路、大董公路,地理位置优越,民族文化丰富
jinnian金年会。全村耕地11300余亩,退耕还林地2490亩。经济收入以种养植(殖)和务工经商为主要来源,种植以经济作物、玉米、洋芋、豆类为主,养殖以猪、牛、羊、鸡为主,现村集体经济积累550万元。截至2024年5月,全村劳动力为2434人,现已外出务工280人,村内经济收入以种养植(殖)和务工经商为主要来源,玉米种植示范点位于渔塘村六组代家湾,涉及农户86户397人,种植面积250余亩。全村绿化总面积4500亩,主要林木为松树、柳杉。 全村通过集中供水、自取机井水、群众自引山泉水等供水方式,农户吃水得到保障。全面实施饮水安全工程,实现辖区内居住农户全覆盖,饮水安全正常通水12个村民组,通水率100%;实施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完成通村通寨及组组通公路23公里,串户路及庭院硬化全覆盖,建成公共公厕4座,改造厕所371个,全村污水处理覆盖面达95%
金年会(金子招牌)。截至2024年5月,共有46名党员,预备党员2人,党员平均年龄50岁。 今渔塘村村民委员会境内,原隶属常平府二甲,新中国成立后隶属渔塘寨。 1963年隶属煤厂公社渔塘大队。1978年12月18日,国务院批准六盘水撤地建市,煤厂公社隶属水城特区管辖。1983年,渔塘大队更名为渔塘村民委员会,隶属煤厂乡渔塘村。1987年1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水城特区,设立水城县和市辖钟山区后,煤厂乡隶属钟山区管辖。1989年撤销煤厂乡、建立大河镇(1992年撤销大河镇、以德乡,合并建立大河镇)属大河镇辖。1993年冯家湾村(前胜利大队)与渔塘村(前渔塘大队)合并为渔塘村成立渔塘村村委会。2010年8月改为大河镇渔塘社区。2016年7月改为大河镇渔塘村村民委员会。
地名由来

明朝洪武年间,调北征南取名威邑,有丰富的地下水与山水资源,自然形成的山塘较多,故而得名。其中最大的渔塘在十组与十一组交界处,当地人称“老砂厂渔塘”。全村最初有大约九口渔塘,后因老渔塘干涸及人工开挖形成新渔塘等因素,现尚存渔塘十一口。渔塘村是钟山区建区后批准建制的行政村,后实施农村社区全覆盖改为渔塘社区。
渔塘村发展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渔塘村经历了五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村民们物质、精神生活得到了提高,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群众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升。土生土长在渔塘村的老支书周绍兴和村支部委员董万学讲述了渔塘村发展史:

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兴起之时,因渔塘大队风景秀丽,青山环绕,有丰富的高岭土、砂石资源。铁道十三处1312队二三百人进驻开采砂石,并在当时的渔塘三队建立猫猫山砖厂,将烧制出来的红砖运至附近大河矿、汪家寨煤矿等用于建设;在当时的渔塘十队建立瓦厂,烧制出来的火瓦主要用于农民建房;在当时的胜利大队建立了料石厂。一时间机器轰鸣声、汽车喇叭声、工人号子声响彻山坳,打破了山村的宁静,也给这个小乡村带来了发展机遇。
第二阶段。1981年渔塘村与大河矿达成合作。大河矿协调渔塘大队100亩土地建炸药库。作为回报大河矿为老渔塘大队七、八组、胜利二组通了电,无偿为大队提供煤炭、石灰等运输服务,并将红旗矿农护业科的三间办公室送给渔塘大队使用。大队办公条件得以改善,部分村组实现通电,村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第三阶段。1992年,在实施近三年的“国家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中,渔塘村老一届村委会发动村民投工投劳,自己育苗栽种,主要在七组、八组种植300余亩松树,全村累计造林、封山育林约400余亩;2002年,根据国家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的政策要求。渔塘村结合村里地质条件,退耕还林2390亩地,主要用于种植柳杉,2003年,营造檫木母树林100亩。这些林地的种植提高水资源涵养能力,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有效治理,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的渔塘村绿树成荫,满眼苍翠,蜿蜒曲折的山岭上,松树、杉木蔚然成林,呼吸的空气清新而香甜。
第四阶段。“要想富,先修路”“公路通、百业兴”,早在1974年渔塘村就认识到路的重要性,组织村民投工投劳自行修建了4公里的毛路(泥巴路),1999年改造成水泥路。2008年,红旗矿到渔塘村4公里的红渔路,在交通局的组织实施下通过“镶边工程”,改造成了柏油路。2014年油路进组,2017年全村实现了“户户通”,马路直接通到了每家每户的门前。迄今共完成通村通寨及组组通公路23公里,串户路及庭院硬化实现全覆盖。这一条条蜿蜒盘旋连接着村庄农户的路,通达外界,为渔塘村带来了勃勃生机和发展机遇,是乡村与城市联结的纽带,更是当地村民的幸福路。
第五阶段。近年来,渔塘村一是着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村内建成公共公厕4座,改造厕所371个,全村污水处理覆盖面达95%。二是修改完善村规民约,引导村民崇德向善,2022年村委会活动室整体搬迁,为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活动场地,定期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利用新时代文明讲习所、农家书屋等活动阵地向群众宣传党的声音;引导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中,通过常态化开展卫生整治,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三是积极引进企业投资。村里现有外地投资企业3家,其中小型家庭企业2家,大型民营企业1家,为安凯达实业公司。用村集体资源、资金进行入股企业获取分红。2016年以来,用集体资金352万元入股3家公司(分别为入股六盘水阔盛工程有限公司136万元、鼎盛物业管理公司20万元、泰盛集团有限公司196万元)尚未分红。另外,整合区委组织部下发壮大村集体资金70万元入股贵州安凯达实业有限公司,实现年分红10.5万元。盘活集体土地资源185.5531亩入股贵州安凯达实业有限公司,实现年分红20.7396万元。同时12组52户农户利用土地入股安凯达公司,年分红达36.85万元。
来源:动静贵州、微凉都
编辑:刘牛、罗娇 责编:施绍根 统筹:范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