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年会金字招牌信誉至上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浅谈协同打造“苏式”公园城市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5-03-08 13:05:04  作者:pSznSpZiGTMhDbJz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2018 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府新区时强调“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对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2022 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2022年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由此公园城市建设的号角全面吹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建设公园城市,各界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开展公园城市相关研究,旨在全面准确地把握公园城市的科学内涵,探索公园城市建设干什么、怎么干、如何干得更好。   素有“园林之城”的苏州市于2022年提出从“园林城市迈向公园城市”的新目标,旨在打造“城里半园亭”、“山水自清灵”、十有八九是“园林”的“苏式“公园城市。   虎丘湿地   苏州古典园林独步天下,有9座古典园林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08座列入《苏州园林名录》;苏州江南水韵举世闻名,拥有150多公里长江岸线,太湖水域的3/4在苏州境内,自然湿地2688平方公里,是独具特色的江南水乡;苏州是全国唯一“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覆盖”的地区,截至2023年底,全市建成区绿地率40.23%、绿化覆盖率44.3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11平方米,全市建成区绿地面积31240公顷,建成城市公园352个、口袋公园626个,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91.92%,已初步建成城乡一体的公园体系,并通过绿道串联成网,是全国城乡统筹融合发展走在前列的地区。   对于气候温和、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苏州,如何通过公园城市建设把城市打造成“后花园”一样的魅力家园?如何让生活其中的老百姓“活的精彩、过的幸福”?如何让到访苏州的人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再来?在此,基于本人带领团队自2018年以来开展的公园城市系列研究,谈谈个人粗浅之见。   首先,明确公园城市建设的宗旨要义。   公园城市是集生态性、景观性、功能性、文化性、普惠性于一体的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的美丽家园,也是是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城市建设新模式。公园城市的核心本质就是家园,满足市民百姓多样化、多维度需求是公园城市建设的第一要务,同时,要兼顾外来投资者和游人的需求。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公园城市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以人为本”,要突出人本与公平公正;公园城市建设的基点在“园”,要以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为基本前提,构建全域覆盖的公园体系和联通城市内外的生态网络体系,把自然引入城市,建成山水林田湖草沙与人居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公园城市永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在“城”,要让生产生活互促共荣,既有烟火气息,又充满活力,GDP与GEP并重兼顾,以城市高品质有韧性、健康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绿色高效发展为保障,最终实现生态美好、生产发展、生活幸福。 金年会(金子招牌)   苏州公园   由此可见,公园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美丽中国的具象体现,独具以下特征:①美丽的公园形态与空间格局,整个城市就是一座大公园,以绿为底色,以美为特色,以有生命力的绿色共享空间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活力要素,显现城园融合的城市形态;②以全民共享为价值取向,“公”字当先,通过政府、社会、老百姓共谋共建共治,实现公共资源、公共服务、公共福利全民均衡共享;③以和谐持续为发展理念,坚持基于自然的底线思维(不是人定胜天、敢想就敢干、敢干就可干……),顺应自然生态的内在规律,实现各类人群个性化需求的合理化满足,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荣;④以百姓安全、满足与幸福为使命方向,着力提供安全舒适、健康便利的绿色公共服务,让生活其中的老百姓时时处处都像在自家的后花园一样安逸、幸福、满足。   第二,抓住公园城市建设的关键核心。   伟大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皮亚杰说“智慧就是适应,是一种高级形式的适应”,适应的根本就是平衡。人与自然、社会这个系统平衡了就有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人类有了身心灵平衡、进出平衡,才有健康、平安、幸福。这是大自然的智慧,也是人类的最高智慧。   虎丘与东方之门   因此,公园城市建设的核心就是构建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和持续繁荣的生命共同体,构建“人、城、园(大自然)”三元互动的动态平衡,其关键在于系统思维、利他理念,突出体现在7个方面的统筹兼顾与协同融合:   ①人、城、园(大自然)三位一体,互动互生共荣;②以终为始,规划、建设、治理全过程统筹,引领绿色高质量发展;③生态、生产、生活“三生”统筹兼顾,以生态保护修复促进利用发展,以生态价值转化、社会经济发展保障生态根基和生活品质,实现和谐、健康、可持续;④蓝(水体、水系等)、绿(绿色空间、绿色基础设施)、灰(硬质市政设施)统筹融合,保障城市韧性安全、供给服务多样化;⑤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同心同向,共谋、共建、共治、共享,实现社会和谐善治;⑥生态、景观、文化与产业多元统筹,以生态园林为主要活力要素,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⑦多学科、多专业、多行业、多领域、多部门协同合作,你只有我、我只有你,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第三,着力公园城市建设的创新转变。   我国城市发展理念的演进模式和阶段特征都充分反映了时代发展要求和人民的热切期盼,各阶段的城市建设目标依次递进(见下表)。公园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终极愿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底线,基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总结吸收“生态园林城市”“绿色城市”等的成功经验和思想精华,着力理念、机制和模式创新转变,突出生态价值,强化融合发展,激活城市内生动能。   生态文明思想背景下   我国城市建设模式阶段演进过程(作者自绘)   理念创新   公园城市建设的目标格局从“园在城中”转变为“城在园中”,由“老百姓身边有公园”转变为“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公园”,人在园中、人与园共。本质上需要突破“人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的需求至上、人定胜天”的传统思想,上升为“人与其他生物一样都是自然之子,要以人类的智慧与理性善待、敬畏大自然,并与之和谐相处”。因此,首先需要创新理念,突出生态价值,生态优先、保护优先、自然和谐。以规划、建设、更新、管理公园的理念思维来规划、建设、更新、治理城市,以保护上天赐予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为前提,基于摸底评估,以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承载力为底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久久为功。   机制创新   本着“尊重历史、求真务实、面向未来”的原则,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建立人、城、园(大自然)有机融合的创新机制。一是基于城市绿色生态空间现状摸底评估,将城市绿色共享空间纳入用途准入控制,明确空间边界和属性,并与城市建设发展相关规划对接、动态调整;二是明确公园绿地、绿道绿廊等各类绿色生态空间的总量、最低值等管控指标;三是实施绿色生态空间结构布局与形态控制,划定生态控制线和绿线、蓝线;四是增加“综合用地”地类,不管为谁所管,但求为民为城服务,实现生态服务(雨洪调蓄、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惠民服务(休闲游憩、文化娱乐、运动健身、科普教育等)、经济服务(吃、喝、游、购、学、养等)等多重功能叠加融合,激发空间活动、促进生态价值转化和社会经济发展。   模式创新   尊重城市的历史发展演变规律,对不同城区采取差别化建设模式。在城市老城区,实施“+公园”的建设模式,像绣花一样实施存量更新,以有机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生态修复等为契机进行留白增绿、见缝插绿、修复建绿、立体绿化美化,补齐总量不足、品质粗劣、功能单一等短板,促进人居生态环境品质全面改善、区域功能完善、叠加和综合提升。在城市新城区,按照在公园里建城市的理念,实施“公园+”模式,前置规划公园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因地制宜就近配置并有序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公共休闲设施、商业服务设施和居民住宅等,打造美丽宜居环境,实现城市“蓝、绿、灰”空间有机融合、叠加,促进城市健康发展、活力发展、高效发展。   小游园   第四,瞄准主要目标有序推进。   基于对公园城市的战略意义、科学内涵和创新转变的研究,结合成都、咸宁、上海、北京等地公园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经验和所取得的成果,建议“苏式公园城市”建设围绕7个主要建设目标,规划引领、有序推进。   生态环境优美   筑牢生态基底,构建联通城市内外的生态网络体系,营造近自然的生态宜居环境,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实现生态要素、生态系统保值增值。基于全市域范围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空间开展摸底调查,找出生态问题突出的区域,对城市生态空间进行识别,分级分类梳理并制定保护、修复、利用规划方案,从“大苏州”生态格局出发,合理布局绿楔、绿环、绿道、绿廊、公园等,将城市绿地建设与城市外围的河流、湿地、农田、森林等生态资源有机融合,串联起“自然公园、森林湿地、城市绿地、城市公园、古典园林”五大生态系统,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为市民创造从苏州古城走向“四角山水”,再从“四角山水”走向大美太湖、走向浩渺长江的“苏式公园城市”生活体验。   觅渡桥与古城 周仁德/摄 金年会金字招牌   人居环境美好   既要在保护现有园林绿化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合理增加开放共享绿色空间,又要均衡其布局、全面提升绿色空间的品质与生态功能、惠民服务功能;既要优化提升居民生活环境,又要关注、提升上班族的工作环境,让整个城市像大公园一样安全舒适、自然清新、优美宜人,让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各得其所、美美与共。   工业园区绿化一角   为此要首推城乡一体的公园体系建设,以自然生态本底为基础,响应老百姓需求和城市发展需要,突出苏州地域风貌和江南水乡个性特色,形成层次分明、类型齐全、数量达标、分布均衡、功能完备、品质优良的公园体系,达到“出门见绿、步行入园”,实现绿色福利各类人群公平享受。   同时,遵循存量时期城市建设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城市更新为契机,以“推窗见绿、出门进园”为目标,建设公园城区、公园社区、公园园区、公园小区,科学建绿、复绿、补绿、增绿,全面推广屋顶、墙体、桥体等立体绿化美化,对城市街区及交通、文化、商业等公共场所实施公园化更新,利用“金边银角”建设口袋公园、小微绿地等等,让城市每个空间细胞单元都绿起来、美起来、用起来、活起来,既赏心悦目、又舒适便利,真正实现“诗意栖居”。   生活舒适便利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和生活品质的追求不断提升,蓝天白云碧水、清新的空气、绿意盎然美丽宜人的生活环境、出行方便快捷、公园就近进入、入托上学就医方便等已成为当下老百姓的普遍愿望,舒适便利是老百姓最现实也是最基本的美好生活需求。苏州社会经济水平高、城市建设基础好,打造“苏式”公园城市要从健全城市功能要素、全面推进职住平衡等方面着手,尤其要将旧城更新改造提升与新城高标准高水平建设并举,将职住一体、配套平衡、全龄友好和智慧化运行管理作为公园城市建设的重点。   口袋公园   一是围绕百姓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在居住区内、办公区以及商业服务场所提供数量充足、赏心悦目、富有活力的开放共享绿色空间,使之成为具有休憩、社交、健身、运动等复合功能的不可或缺的第三空间(即公园绿化活动场地,包括口袋公园、小微绿地、绿地广场等);二是通过优化街区路网结构,优先发展公交车、地铁等,构建以人为本、方便安全的城市绿色交通系统;重点推行老百姓身边的城区、社区绿道和林荫路建设,围绕百姓生活需要,打造安全、舒适、美丽、全龄友好的慢行体系,包括上班路、上学路、健身路等;三是构建布局均衡、全龄服务全覆盖的生活圈。按照社区生活圈理念合理配置不同圈层内养老、医疗、教育、商业、交通、文体、休闲娱乐等基本生活服务设施,构建安全、便捷、舒适、周到的社会基本生活服务平台。   城市安全有韧性   安全是城市的生命线,韧性是公园城市应对突发疾病安全威胁(如非典、新冠肺炎等)或自然灾害(台风、冰雪、冰冻、洪水等)必备的抵御力、适应力和恢复力。苏州虽然气候温和,也应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防范为主。 浅谈协同打造“苏式”公园城市  一是遵循“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平灾结合、平急两用,因地制宜、系统布局”的原则,建设完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提升城市综合防灾避险功能,合理发挥城市公园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的应急避险和卫生安全隔离(防护绿地等)功能;   虎丘路上林荫密布   二是作为江南水乡,要切实践行海绵城市理念,蓝绿灰统筹、自然做功与管网收纳排放统筹,实现水城融合,共融发展。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做好城市竖向规划,充分发挥各类绿地以及河、湖、池、塘等城市湿地的海绵体功能;合理增加透水铺装,科学建设小微湿地、雨水花园、屋顶花园等,增强雨水下渗、蓄积、滞留、净化能力,及时高效回补地下水、降低径流破坏力,提升水体水质、改善水生态环境,并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   三是建设完善供水、排水、供电、供暖、环卫、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搭建数智化管理平台,保障高效运行和精准高效服务,切实保障民生安全;   四是完善城市交通信号设施、人行护栏、警示标志等设施,实现斑马线覆盖率、交通护栏100%覆盖,保障交通出行安全。   五是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基于本地生物多样性摸底调查评估编制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重点加强乡土植物种植资源保育繁殖基地(苗圃)的规划建设,提高生态园林工程建设与运营维护中乡土植物苗木自给率,奠定生物多样性“种子银行”物质基础。   城市特色鲜明   苏州是一座既有独特自然禀赋,又有两千多年沧桑变迁的历史文化古城,既古朴、典雅而又富有生命力。提到苏州,大家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唯美灵动的苏州园林,还有古朴而又极富传统色彩的桃花坞年画、令人惊叹不已的苏绣、风雅的评弹、温婉的昆曲等等,还有江南水乡的荷塘月色、百花齐放的上方山……   建设“苏式”公园城市最需要着力彰显苏州园林遗产人文价值、保护传承苏州历史文化和自然山水风貌特色,让老百姓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同时“记得住乡愁”,并基于苏州园林和苏州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激发城市内在活力,提升城市吸引力、增强竞争力。   一是优先保护山形地貌、山水脉络等完整性和山体、水体、森林、湿地、农田、各类绿地等生态空间,并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合理利用地形地貌、河流水系、乡土植物、市树市花、古树名木、本地原生动物等,突出水乡风貌特色;   二是保护传承和利用祖祖辈辈积累、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系统梳理和评估本土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与价值,对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进行分类分级、精细化保护。对于古典园林、文物古迹、历史街区、传统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科学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尤其是苏州古典园林要切实加强保护、修复和修缮,并持续面向全世界开放利用与宣传弘扬;对于昆曲、评弹、缂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剧场、博物馆、民俗馆等为载体进行展示和宣传,并鼓励市民百姓参与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再创造利用等活动;   三是提炼苏州本地地标性、特质性文化及其表达元素、符号等,构建“苏式”公园城市“文化基因”体系与表达范式,打造“苏式”公园城市文化品牌,由内而外彰显“苏式”公园城市人文气质,如全国网红的“拙政问雅”、虎丘花朝节,等等。   拙政园水波廊 远山/摄   四是丰富“苏式生活”内涵,让园林与百姓生活充分渗透、有机融合,让公园城市使百姓更幸福、更满足、更自豪。通过“一园一品”公园文化建设、全龄友好公园文化活动(如插花、自然教育、花艺制作、园林文创、园林剧场等)、AI情景互动、园林研学(如园林绿化垃圾堆肥沉浸式参与等)等等,让老百姓热爱园林、懂得园林、爱护园林,积极投身于公园城市建设,并因此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提升了品位、陶冶了情操,达到了人、城、园(大自然)和谐共融。   城市发展绿色   公园城市不仅要有优美的生态、宜居的环境、繁荣的文化,还应该有产业支撑,而且是绿色、低碳、循环、高效的现代化产业支撑,否则不可持续。   对于苏州而言要充分吸取太湖污染之惨痛教训,一要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转型,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排放升级,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传统产业向绿色环保产业转型;   二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体系,提高资源产出率、改善环境质量、优化区域生态环境。例如,利用园林绿化垃圾、植物秸秆、动物粪便、餐厨垃圾等协同处理,生产新型栽培基质、土壤改良剂、生态修复原材料、海绵型混凝土等生态环保产品,实现取于自然并回馈自然的循环高效发展;   三要依托绿色生态空间打造新场景,科学合理植入新产业、新业态,统筹整合文化资源、行政资源等相关配套资源,着力发展休闲旅游、教育培训、文化美食、运动康养等民生业态,尤其关注一老一小群体需求,既可避免有绿无业造成的土地资源生产功能下降或缺失,又能丰富生态产品供给,推动生态经济发展;   太湖湿地公园   四要生态园林与产业协同发展,充分利用各类开放共享生态空间激发城市活力,带动绿色发展。在公园、绿道、湿地、一体化街区等周边就近合理布局公共服务、商业、体育、住宅等功能空间,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同时降低购物、运动、继续教育等时间成本消耗,并且大大减少污染排放、疾病传播等,通过创新设置综合土地类型,实现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实现人居环境品质和绿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提升。尤其在新城区内,要以绿地为中心,统筹兼顾商业、公共服务等用地空间,利用绿色基础设施带动就业,提高其“筑巢引凤”吸引力和带动房产溢价等经济效益(见下图)。 金年会   以绿色空间为基础性前置性规划要素的   绿色带动机制示意图(袁雯绘制)   五要积极倡导绿色生活,全面推进节能减排。推广绿色建筑、绿色建材、清洁能源汽车、再生水回用、立体绿化、垃圾资源化利用等,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树立“节约就是增加资源的理念”,倡导全民在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厉行节约,构建“政府政策引导+企业主体实施+市场驱动调节+全民身体力行”全方位立体化节能减排体系,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社会和谐善治   善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老百姓生活安全幸福的基本前提与保障。要想让老百姓像在“自家后花园”一样安全、舒适、幸福,“苏式”公园城市建设要俯身为民,充分了解并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保障更加精准、公共服务更加精细、社会自治更加完善、社会环境更加安定有序等多维需求。一要在规划建设治理全过程中,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协同、民众参与”的治理机制,形成各级联动、齐心发力、共同效力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二要建立智慧城市管理平台,提供畅通、快捷、360度覆盖的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渠道。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7月来苏州考察时曾说:“住在这里很有福气,古色古香,到处都是古迹、到处都是名胜、到处都是文化。‘百步之内,必有芳草’,这句话可以用在这里。”相信随着“苏式”公园城市建设的协同、有序推进,苏州必将是一座步移景异、花香鸟语、诗情画意的“大公园”,让人感受到不是天堂胜似天堂。   //   免责声明   作者:王香春,博士,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与园林工程技术创新中心首席专家、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顾问总工。本文刊载于《苏州园林》2024年第4期。   主办:苏州市风景园林学会   办公地址:苏州园林博物馆内   (苏州市姑苏区东北街178号)   联系方式:0512-67526096   投稿邀请:《苏州园林》新辟《园冶研究》《新古典式园林争鸣》等专栏,诚邀研究者、爱好者提供大作,亦欢迎只言片语的短文!   “苏州风景园林”微信公众号   广告合作与投稿   请联系:   0512-67520628   Szyl_bianjibu@126.com   往期 精彩 回顾   ➤ 《苏州园林》2024年第4期出版 | 把天堂苏州打造成诗意栖居典范   ➤ 对《沧浪亭戏台之谜团》一文的重要补充   ➤ 走访日本足立美术馆   ➤ 蔡廷辉的当代苏式生活文人园   ➤ 艺圃五绝